2014/11/27

[活動分享] 古樂講座:解開巴洛克提琴的面紗

沒想到除了欠圖,還會有拖稿xDDD
上週五(11/21)上完會計課,便拖著疲憊的身軀前往台大,然後就第一次在台大走錯路了,繞了一大圈Orz完全行屍走肉...最後到雅頌堂時,已遲到拉~~上會計課,是很傷神的事!

回正題,原本,我以為這個演講會很枯燥乏味,很怕今天會因為疲倦而睡著,但卻出乎我意料的有趣。
用音樂史來遊歐洲,實在新鮮。音樂結合了歷史還有旅遊。
從義大利威尼斯玩到法國巴黎,隨著歐洲音樂的演變以及音樂重心的轉移。

主持人有位是蔣皓任先生,是光仁的校友。在上大學前,對光仁並不是很了解,只知道他們的合唱超強!每年比賽,他們都是重點啊!!
而上大學後,發現,東吳音樂系,好多都是光仁的學生。有時也發現不少西樂的指揮也畢業於光仁!

聽音樂還是需要瞭解一些作曲時的背景,除了可以更容易融入音樂,也能更深入的感受其情緒。

我非音樂科班出身,聽音樂也都是隨性,在這,就只分享我主觀不科學的感覺。

文藝復興小號,他的聲音真的很低沈穩重,可以理解為何是當時宗教音樂的主流。我頗喜歡這個音色的,或許跟我愛低音有關吧,就像大提琴般的沉穩。

然後大鍵琴,超特別的,不像鋼琴是利用敲擊碰撞發出聲音,大鍵琴是像刷吉他的方式發聲的,有點像擦弦樂器的感覺~~所以聽起來的聲音跟鋼琴差異很大!反而比較像豎琴那種感覺


演講,從15、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,因為發生黑死病,所以宗教音樂成了當時的主流。
在15世紀,音樂的主流是人聲,而不是器樂。因為上帝造人,故人聲是上帝給的禮物。到了16世紀,樂器漸漸取代人聲。

17~18世紀,當時的音樂之都在威尼斯而聖馬可大教堂更是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。
複合唱音樂,就是盛行於當時。呈現完全的氣勢、權威,顯現宗教的力量。
一次的演出,就會有兩個合唱團、兩個樂團、兩台管風琴,左右各一,呈現一種互相對話的感覺。
經由主持人的介紹,可以更容易理解一些樂句的表現。
那時,最主流的樂器,不是小提琴,而是文藝復興小號。到了17世紀,小提琴才漸漸取代了文藝復興小號。
感覺,是到了一個演出的瓶頸吧,就技巧性,小提琴就感覺豐富多了。可以有更多炫技的演出。

L'orfeo 奧菲歐
跨時代的作品,代表著文藝復興的結束與巴洛克的開始。
瞭解更多音樂的背景時,就會發現,音樂裡有些樂器的表現有某種關係。
先使用文藝復興小號,之後出現小提琴。就代表著兩個時期的轉變。

而威尼斯,就有位代表性的巴洛克音樂家-韋瓦第,尤其是小提琴的協奏曲。之前我聽韋瓦第的音樂時,總覺得有種輕快愉悅的感覺,可是在這場演講中發現,他當初寫的許多曲子,竟然都是給孤兒院中的女孩們演奏的!
這真的頗意外啊!
好吧,我對音樂史是完全沒有涉獵...

17世紀之後,重心便到了法國,凡爾賽宮。
當時許多音樂都是為了歌頌太陽王-路易十四而作的,但...我不愛...聽起來,除了氣勢外,總覺得少了一點感情科科


或許,聽音樂,漸漸地也該多去了解一下其背景。
這演講完,似乎也複習了一些高中的歷史,隨著政權的起起落落,音樂也隨之轉移。

對古樂,有更多的興趣了,之後該找幾張專輯來聽聽!

可惜,那週末的音樂會沒買到票,無緣欣賞大鍵琴與小提琴的演出。等明年五月了!


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