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08/30

[關於吃以外的事情] 從L'Ambroisie談法國及西方飲食(「吃,為什麼重要」讀後感)

之所以會有這篇文章的出現,可以說是因為這學期的歷史報告,讓我興起了想整理一下現在手邊有的一些資料,順便談談一些關於吃這件事情的故事。

(以下,都是不嚴謹不負責的閒談,但也歡迎大家指點,修正我的內容)


內容架構以「吃,為什麼重要」一書的章節為主。其實也可以算是這本書的讀後感,只是有許多額外的補充。開頭會先簡述 L'Ambroisie這間餐廳的相關背景,畢竟這篇文章的照片,都出自於這家餐廳的餐點,不過我不會針對餐點口味著墨太多,但一定會另開文章介紹的,然後接著進入本文主題。首先切入的是餐廳的起源,以及在現代社會的意涵。接著是關於我們品味的改變,對於菜單上的餐點,我們會如何選擇?最後則是餐酒的搭配,跟一些葡萄酒故事。


L'Ambroisie

但當然,在 L'Ambroisie這種傳統、老派的法式餐廳裡,所呈現的是最高水準的演繹。且這道菜要我描述那味道,還真的是無法做到。第一口,便讓我感到十分困惑,這種口感與口味,前所未嘗,完全來到了全新的境界。過去對於法國料理的認識,果然全都只是在門外的空想。實際進入後,迎來的是一片茫然與驚慌。那種極舒服的味道,彷彿整個身體被溫和的包覆著。然而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味道出現,我現在吃到了,以後怎麼辦,還有機會在品嚐到如此的滋味嗎?喜悅的背後,充斥著失落、害怕、徬徨。
L'ambroisie 這個看不懂的外文名字的意思是:眾神的美饌。沒錯,就是這麼的囂張,膽敢在巴黎這個美食之都,說自己的食物是獻給眾神的,但卻也從沒有人批評過他不夠格。且開店不到十年就獲得了米其林三星的榮耀到今天,持續了30年之久,可見實力之深厚。

若你想要在法國吃到最好吃的傳統法國料理,那麼幾乎所有的美食家都會告訴你,就去 L'ambroisie 吧。沒有第二選擇。


在法國料理席捲全世界時,我們大多接觸到的其實都不太能算得上是「正統」的法國料理,更多的是帶有主廚個人強烈風格、特色的料理,如 Yannick Alléno、Pierre Gagnaire。但這當然不是說他們的就不好吃,或是地位不夠。他們都開創了法國料理的各種可能性,使得法國料理更具活力,得以不斷的進步、創新。但是論上正統,傳統的法國料理,那麼還是非 Bernard Pacaud帶領的 L'ambroisie莫屬。


故在之後所展示的餐點上,都是偏向傳統的法國料理菜色。


L'Ambroisie


首先,西方世界的餐廳起源於,大鍋炒。對就是每天煮一大鍋大雜燴,你沒得選擇,想吃就吃,不吃拉倒。而且用餐的地方,也是一個大桌子,大家坐在一起吃。若身邊都是好朋友,大家一起聚餐,那麼這感覺一定很溫馨,但今天坐在旁邊的都是不認識的。是想,你今天旁邊可能坐著一個早上 kimochi不好,大中午就喝得爛醉的大叔,又或者是一位迷樣的大嬸,她還沒進來就聽到她聲音了,結果好死不死坐在你旁邊,到你吃完飯她的話都沒有停過。日復一日,我想誰都會爆氣吧。


也因此出現了新型態的用餐場所,在大約法國大革命前的20年左右,出現了有個人專屬的餐桌、專屬的餐點出現。但這樣的場所出現,絕對不會打著:你可以遠離惱人的其他食客之名。因此他們說,你可以吃到更乾淨的餐點,不會像大鍋炒那樣的不衛生。這真棒,打著衛生之名,行階級之實。而最早出現的餐點則是湯品,養生的清湯,因此餐廳的英文:Restaurant 最早的意思其實是湯,喝湯的地方。最後才變成餐廳。


但清淡的湯,喝久了會膩,無聊的人類就開始想搞怪了,便出現更多的其他餐點,更多的菜色選擇。而到今天有著各種用餐場合,吃早餐午餐晚餐、吃下午茶、喝咖啡、喝酒等等。


但在現今的社會裡,在外用餐,已經不單單只是為了溫飽而已,更多時候是為了「社交」。故在20世紀,餐廳是男人為了勾引女人而出現的;食譜,則是女人為了讓男人回家而發明的。當我們在餐廳用餐時,男人總會為了跟眼前的女人上床,展現各種話術,並在餐廳這個地方表現出:我其實是很高尚的,我只是想和你想有一段美好的時光,而非齷挫的跟你做愛。不過做愛也非不行,就讓我們換個地方再進行吧。而食譜,則是女士們為了讓男人知道家裡其實也是有好吃的餐點的,我也能做出餐廳般的料理,而且也不難吃,所以回家用餐吧。


不過現在看來,應該是顛倒過來吧。更多的貴婦少奶奶彼此喝著下午茶聊天,而丈夫則在家當個家庭主夫,做菜煮飯,盼著老婆回來。(笑)


L'Ambroisie


接著進入這本書最讓我感興趣的地方:品味。


作者提到,品味分成兩種,可以說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:唇舌品味、道德品味。唇舌品味很明確的就是指我們唇舌上接觸到的料理的味道好壞。然而這個味道的好壞,很大程度上卻會受到道德品味影響。道德品味指得是,我們的價值觀所影響我們對味道的判斷。一位素食主義者,認為吃肉是不具道德、美德的事情,代表著血腥、暴力,因此他們拒絕吞下肉食。對他們而言,肉本身就是不美味、不好吃的。無論你的料理方式如何高超,對他們來說,都是一樣的不好吃。


關於品味的養成,最早源於信仰與饑荒。在各宗教中都能看到其蹤影,大眾佛教的吃素戒律、伊斯蘭教拒絕食用豬肉、猶太教一樣拒絕食用豬肉,另外還有帶殼海鮮、無鱗海鮮。這些其實都是一種品味的象徵。許多人類學家、宗教學者也都證實,這些食物禁忌的原油,其實都不具科學根據。更多的是為了區分我者與他者。利用食物的種類,來區分誰較高尚。


「看著,河對岸的人們,都食用著豬這種骯髒的動物,真的很噁心,一點都不知廉恥。看看我們這些純潔的人們,絕對不會讓那些骯髒的食物玷污我們。」最早都是如此的區分你我,而到現在漸漸變成了一種宗教習慣與禁忌,也展現出彼此對品味的不同認知。而饑荒也是如此,因為饑荒會導致人們食用的食物有所差異。度過饑荒之後,又更會想要展現出對於食物的不同要求,不再只是吃著最原始的食物型態,開始會想要有更多的調味,更多的烹煮,來改變料理的形式,烤肉換成燉煮等。



然而現在,品味絕非單一元素可以決定的。品味的養成,是越來越複雜的,包含了各種的人生歷練、教育差異。但最終都是「合眾唯一」,一如青醬。


上圖的生蠔,佈滿了綠色的青醬。那時吃過的印象中,有著波菜、羅勒等味道,還有其他的風味。青醬是由許多的材料融合而成的,然而卻又依然保有各個元素的特色風味。即便搗成泥合在一起,依然各自鮮明。且從這些內容物,便可以看出每個人對品味的要求。古典主義者,會要求所有的做法,都要依據古法,遵從每個步驟;或是我們要求使用有機的羅勒、香草作物;我們必須展示我們的青醬並非是罐裝的,故在料理擺盤放上幾片新鮮羅勒。這些全都會不小心地展露出我們對品味的看法。


L'Ambroisie


品味並非無可爭辯,而是無法被決定的。


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的說詞,來說服對方我的品味是最具正當性的。例如我們就是應該實用在地食物,利用當地種植的蔬果、養殖的肉品、近海的魚鮮。如此一來,更能保護當地的產業生存,且有利於對抗全球暖化。遙遠國度的食物,只會因運輸造成過多的廢氣排放等等。這些理由都是合理的,甚至具有正當性。但對於一個嗜吃各種珍異美食的人,是不會只滿足於身邊的食材。對他們而言,在北半球的夏天吃到南半球肥美的草莓,三月時吃到義大利的阿爾巴白松露,這才是更具品味,更享受更有意義的事情啊。


即便對方真的認為,你說的確很有道理,他表示認同,但他卻不一定會照做。因為這與他的品味養成就是相抵觸。


咖哩螯蝦湯,如此溫潤的咖哩醬汁,把所有辛香料的味道溫柔的包覆在其中,展現出最柔美的那一面。但若拿如此的咖哩到印度去,恐怕絕對無法被接受,即便當地人也認為視需要把所有辛香料的味道從菜色中引出來,但他們也絕對不會如此的製作。因為對他們而言,充滿各種辛香料彼此間的碰撞的咖哩,是更迷人的,咖哩的味道就是要強烈。一如東南亞的咖哩,決不像其他地方般濃稠,而是以湯咖哩的形式出現。日本的咖哩,會在辛香料中,再加入水果調製,讓咖哩可以再帶有甜味,而非單純的嗆辣感。彼此間或許對咖哩都有許多相同的看法,但彼此間的做法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,各自表述。


L'Ambroisie


在法國,湯品的形式也有極大的差異。傳統法國料理幾乎是以奶油為中心,進行各種料理烹飪。因此在湯品的呈現上,都是厚重型的濃湯。然而隨著人們的喜好改變,現在越來越多的法國料理,開始出現清湯的形式,強調食材原本的味道,屬於蔬菜的鮮甜,屬於肉類的濃郁,而非再以奶油為基底的調製。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,就是因為價值觀的改變。現在的人,更強調健康的餐點,減脂減油,減鹽減糖,更著重在於原本食材的風味,而非微妙平衡的醬汁搭配。或許,這也跟日本料理興盛到法國有關吧,日本人對於料理的想法,或多或少都有影響著法國人的選擇。


這幾年,巴黎開了許多日本料理的餐廳,在街頭小巷裡時不時就會看見。料理形式也很多元,一般常見的丼飯、炸物、拉麵、烏龍麵等都有,當然板前這種高級日本料理的形式也不會缺席。在巴黎的三星餐廳—— Arpège 甚至會看見以壽司形式出現的餐點,且使用的是以蔬菜代替魚肉的壽司。可以看見這幾年日本料理在巴黎造成影響不只是菜餚上烹飪的手法,就連出餐形式,都被影響著。



L'Ambroisie


許多人會誤認為歐洲人不吃內臟,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很噁的食物。因此許多人在跟外國人介紹台灣食物時,都會不經意地避開內臟類食物,例如大腸、魚腸、雞心雞珍雞肝等,尤其下水湯這種小吃,更是忌諱。但其實,歐洲人是吃內臟的,尤其法國人,吃起內臟可是更講究,花樣更多。牛舌、牛肚都不少見,羊腦、豬腦也都會出現,牛骨髓、牛尾湯更是當中佳餚,在義大利菜也容易見到。除此之外牛佛(牛睪丸)雞冠、牛乳房更是他們會食用的!所以有歐洲人不吃內臟的想法,真的是大錯特錯啊!


也有一些主廚在思考,若只取用牲畜身上的肉,而丟棄其他可食用器官,那是否就是一種食物的浪費?且錯過了許多滋味極棒的部位。而在傳統的法國鄉村菜當中,內臟也是常出現的食材。在資源不夠多的農村,勢必要善用所有食材,不浪費任何資源,因此內臟是很常被拿來料理的。不過這些料理的確是無法登上頂級法國料理的殿堂。味道的細緻度、食材的稀有性等,都無法被人注視。但是仍有一例外—— 小牛胸線 Sweetbread



小牛胸腺的英文是Sweetbread甜麵包,但吃起來並不像麵包。bread演化自brede - 燒烤,或是古英文brǣd - 肉,和麵包是沒有關係的。至於甜,感覺就有點微妙。胸腺是未成年動物的初級淋巴器官,一種腺體。以牛羊為例,多在3-8個月未斷奶前取得,之後胸腺就隨動物成年而逐漸萎縮消失。因此這樣的器官,是非常珍貴的,且在小牛時期,產肉量少的情況下就得宰殺,因此價格昂貴。除此之外,保鮮不易,容易產生腥味,須用水長時間清洗。在味道上,單純樸實,沒有過多雜味,但在烹調上面卻不易入味,需用其他味道強烈的食材搭配,如松露、龍蝦可以說是一種很傲嬌的食材。

除了內臟的肉類料理,蔬食在近期內也是備受關注,尤其上段提到的 Arpège餐廳,更是這方面的領頭羊,開創蔬食料理的流行。當主廚 Alain Passard 宣布他將不再使用牛肉為主的紅肉時,無疑是對法國料理,乃至全世界的餐飲界投下震撼彈。要知道早期 Passard 可是以火烤肉類聞名的,如今他放下曾經的招牌與絕活,轉而投向蔬食的懷抱。且消息傳出時,許多人都覺得 Alain Passard大概很難再帶領 Arpège維持米其林三星的水準。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發展,自1996拿下三星,到改變經營方向後,至今依舊維持著三星評等。現在 Arpège的菜單便以蔬食為主,只有少部分的魚肉,然而一份套餐的價格仍然要380歐元。


Alain Passard 主張在地飲食,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時距。甚至自己經營農園,以供應自家餐廳,確保來賓都能嚐到最在地,且品質保證的蔬果。他的農園自2002年後,陸續開闢了三處有機農場,種植超過600種蔬果,其中許多是已經從餐桌上消失的古老蔬菜品種,這樣的多元多樣,使得Alain Passard在料理的呈現上更加豐富,且有無數的新菜色、新組合出現。肉料理的火侯固然重要,但多數肉料理都是單一部位,可是蔬食料理就不是如此了。同一道菜餚裡,會出現的蔬果可能超過5種,每種蔬果都有各自合適的烹調方法,無法一次處理全部,必須分批處理,抓出各種蔬果最佳的烹煮時間。此外,蔬果的清脆到軟爛,只有非常短的時間差,肉料理在許多時候,甚至會使用探針確定核心溫度。唯有蔬果,必須進行嚴格的時間控管,一分一毫,比起肉料理是更精準細膩許多。


L'Ambroisie


Alain Passard 主張在地的蔬食飲食,然而在法國,肉品也是極其重視在地元素。


布列斯雞 Bresse Poultry,由法國傳奇名廚 Paul Bocuse(2018年初過世)帶起風潮,奠定了法國雞肉料理在國際間的經典地位。布列斯雞主要產自勃根地 Bourgogne,就是同葡萄酒產區的勃根地 Bourgogne。在法國AOC(原產地命名制度)裏,葡萄酒是有一定的生產規範,而布列斯雞也被名列其中,是唯一受規範的土雞品種。對照土地與雞隻數量,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生長空間,成長一定時間後需開始放養,且同片土地還有放養次數規定,以及飼料明確規範需視當地農作物等,全都明確的列表規範。唯有符合標準生長的雞隻,才能在市場上以布列斯雞的名義販賣。另外購買布列斯雞時,可以在全雞的身上看到一張非常大張的貼紙寫著Bresse,以驗明正身。


法國對於自身農產品的重視,為法國料理打下厚實的基礎。其高品質,不只是在餐桌上、廚房內,而是從源頭的牧場、農園就開始嚴格規範。對比臺灣,我們一直以我們的蔬果為驕傲,外銷其他國家,然而對於其農產品的規範卻相當不足,沒有統一的標準,沒有對土地的重視。從無數量上的管制,以致品質落差極大。就如每幾年便會出現的農作物生產過剩,價格暴跌,就是沒做好數量上的管控。而若遇到沒人種植的年份、或是天災,就會出現品質極差的狀況,然而法國卻不會發生這樣的事。


遇到葡萄過度豐收的年份,他們會修剪葡萄芽枝,使得數量不要暴增,讓養分集中在一定數量的葡萄上,以得到最優質的葡萄,而這樣的年份就是所謂偉大的年份。但在其他時候,甚至不好的年份時,法國葡萄酒,依舊會有不少佳作出現,這是為什麼?主要是因為釀酒師投入更多心力釀酒,並再大幅減少葡萄酒產量,甚至有的酒莊會直接決定停產,整批葡萄不要。在這樣的心態下,仍然會出現一些令人難忘的葡萄酒。因為整個風土以及人的投入,都被包含在其中。所謂天地人,就是如此。


寧可不要,也不願降低自家產品的品質,就是這種精神,讓法國的葡萄酒能跟料理一樣在全世界屹立不搖,風靡數十年,成為經典。


L'Ambroisie


接著我最後想說的是關於酒食的搭配,這部分就比較偏向我個人的心路歷程。


在 L'Ambroisie 我其實沒有什麼選擇,畢竟價錢決定一切,點瓶2015年的勃根地太早,但2010年的勃根地肯定喝不起,不用說 Grand Cru,光是 Premier Cru 就會狂爆預算了吧。最終按照價格點一瓶最便宜,6000NTD的勃根地紅酒。


基本上,紅肉配紅酒,白肉海鮮配白酒,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則,但是當中還是有許多眉角要注意,最明顯的就是醬汁的調配。蕃茄海鮮類的,其實可以考慮酸度高的紅酒,薄酒萊的村莊級紅酒就滿適合的。生牛肉塔塔、牛尾燉飯,這些其實配上一隻氣泡酒,清爽不過桶的白酒,也都會是不錯的選擇。所以除了主食材上的差異,醬汁也會影響許多。另外在亞洲菜系,因為都使用大量的辛香料下去調味,所以很多紅酒其實都不太適合。希拉 Shiraz 這個品種的葡萄酒或許可以嘗試看看,法國隆河、澳洲,都是不錯的產區。


不過嚴格來說,餐酒搭配這件事,即便是在歐洲,也不過是這50年內才開始受到重視。在這之前,酒就是餐桌上的陪襯物、飲品,從來都不會是主角。但現在Fine Dining的餐廳,侍酒師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物。如何找到一瓶與料理相配的酒,變得非常重要,有時還要注意賓客的喜好、用餐原因等。酒不再單單只是助興,他是能把料理再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的仙女棒。配上一瓶合適的酒,整個用餐體驗便會截然不同。但這件事在台灣卻非常難做到。清一色的搭配啤酒,或是高粱、威士忌等烈酒,實在沒有Marriage可言。而到了西餐廳,許多人也礙於單瓶紅酒價格過高,不敢亂點,或是覺得餐廳賣的特別貴,很不划算等,感覺來建議搭酒,都只是想要提升銷售而已。


其實葡萄酒在西餐廳裡,並不是一個很好賺的品項。或許利潤是高的,但背後承擔的風險也很大。當然,這邊說的是那些認真經營的西餐廳。為何這樣說,因為當餐廳幫你開一瓶酒的時候,若遇到軟木塞感染、酒體變質等,他們是必須幫你更換一瓶葡萄酒的,而這更換的費用當然是由餐廳自行吸收。但這部分,有時候其實無關餐廳保存,因為使用軟木塞的葡萄酒,就是會有2%左右的機率受到黴菌感染,這是無法避免的。紐西蘭就曾經有一年所有軟木塞都受污染,倒是那年所有生產的紅酒因此報廢,所以現在買到的紐西蘭葡萄酒,全都是使用旋蓋的方式。


除了軟木塞、旋蓋外,近年還有研發出矽膠材質的科技塞,但成本超高,僅在超高單價的紅酒上可以看到。因此,軟木塞感染,就是餐廳必須計算的風險。另外就是葡萄酒的保存,恆溫恆濕,穩定低光。要打造這樣的環境所費不貲,後續的運作更是許多電費的疊加。若萬一遇到夏季停電,那麼整批葡萄酒都得報銷了。在這樣的維護條件下,餐廳內販賣的葡萄酒,自然價格會高許多。再加上大家都覺得貴,點的人少,所以實際上可以獲得的營收比例,並沒有非常高。


不過進餐廳就點整瓶紅酒,壓力也是非常大,而且種類百百款,要怎麼選擇也是個難題。在這邊我就非常推薦餐廳初的單杯House Wine,價格親民無負擔,而且這樣的酒都是店家挑選過,接近店家口味、風格的酒。在餐點的搭配上,也較不容易出問題。


L'Ambroisie


最後,在 L'Ambroisie的整個用餐過程,意外的與我在「吃,為什麼重要」一書當中讀到的內容互相呼應。每道菜式,背後都代表著許多歷史意義與演變,而在這家餐廳的體驗,也達到了我最初的目的,體驗何謂真正的法國料理。我想我是見到了,見到了那最高殿堂的片面模樣。因為在這用餐過後,必須說過去我到過的高級餐廳,其實都不怎麼高級啊。


如開頭所說,這篇我主要是想把我自身對料理的許多想法,以及在書中看到的內容打出來,所以在菜色的口味上沒有任何著墨。關於這間餐廳真正的食記內容,我會再另開章節的。

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