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07/24

[旅行軼事] 宜蘭 Yilan 黑白輯


事隔半年,才將完成這篇文章。時間也過得太倉促。


12月24日 開心的放假日,拿起背包就往海線出發

搭著慢車,優雅地看過每一站的風景。

在山壁旁無人的三貂嶺站;

經過偏遠小村落的牡丹站;

一路緩慢晃到大溪車站,被遺忘的小站,

車站內還有那已消失的厚紙本車票,大概是台灣僅存的吧。

門

走出車站就能看見遠方縹緲的龜山島,

跨越馬路到了海堤上,踏著浪聲前進。

腳邊挨著難看的消波塊,從那封閉年代遺留至今,還未消失。

被綁住的自由,還未獲得解放。看著消波塊,依舊難以喘息。

似乎還是被囚禁著。

對抗的永遠不是海浪,而是詭譎政治關係下的人民。

孤

旅行總是孤獨的,也因為孤獨才會愛上旅行。

無人的海堤只剩濤聲,多了更多與自己對話的時間。

「最近到底在忙什麼?」

「看那,那縹緲的龜山島,如人生一樣飄忽。」

「未來,是什麼樣子?」

「如濤如浪,潮起潮落。」

「如此奔波,有意義嘛?有人在乎嗎?」

「旅行需要意義嘛?最在乎我的不就是我自己。」

「我是為什麼而活?」

「自己。」

窺視

一隻令我捉摸不透的貓咪,就如某些人一樣,令我困惑。不知道是野貓還是有人飼養。

先是驚恐地看著我,再狂奔逃離。

待我走近後,卻又跑來我腳邊磨蹭徘徊。

忽然一回頭,憎恨、憤怒、咧嘴、猙獰。

百感交集。

然後一溜煙跑走後,躲到某個草叢旁。

原以為就結束了,可又從草叢後露出個好奇的表情望著我。

過了些許才完全消失,不再出現。

貓

一瞥

蒲公英

台灣各地都充滿著廟宇。


人口多的地方,一個路旁的轉角,就可以見到一座小廟宇。


平常並不起眼,可卻是早先年代,當地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。


在石城,大大小小的廟宇就非常多。


儘管當地人口外流早已嚴重,看見的都是年邁長者。


卻依然可見廟宇都是乾淨,有維護的。



拍下這張照片時,我在想,這座廟宇到底見證了這片海岸多少年的變遷。


廟與球場

瘡痍

到了大里漁港,看見零星幾位,極為悠閒、從容的釣客


看似已經退休,多的是愜意的時間與寬容的經濟。


午後

這樣坐在提上吹著海風,看他們等待上鉤的魚。


如此安然舒服的虛度時光,還能有什麼煩惱?


再多再瑣碎的事情,此時也只會拋開。縱然要處理,那也是幾個小時後的事。


姑且就好好把握當下任我消磨的時間吧!


閒適

漁港

海港的味道,混著鹹鹹海風、魚腥血味、人們的汗水味。


各地的味道,都是如此差不多的吧。其實也很接近東京築地的味道,只是那兒少了海風。


我喜歡這更充滿自然的味道。


是有腥臭味,但其實並不刺鼻討厭。比起工業區的廢棄、令人作噁的污染物。


這裡的味道,實在好上幾百倍。


鳥

旗魚

濤

石城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,卻也還保留著宜蘭的悠閒。


比起礁溪那濃厚商業氣息,早已不見蘭陽平原的從容了。


走在石城的街區上,可以真正體會到時間暫停的感覺。


完全不會感受到時間的推移,兩個小時的時間就是很安靜平和的離去。


米店,台北早已不見蹤影了。這裡竟還保留著如此傳統的店家。


看來這米店還沒與當地的生活脫鉤。


米店

新舊交替。7-11進駐在舊建築裡,旁邊竟然還可見到馬背這樣的傳統建築特色。


古與今

廟

舊石橋

窗

宜蘭車站。自從黃春明在這默默耕耘,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活動、店家、人潮


多了更多裝置藝術,老宅翻新。


許多不突兀的,不誇飾,過度裝潢的店家。與整個城市,融為一體。


光影

雙

星期五的傍晚,待在黃春明的紅磚屋,點杯咖啡,看部老電影。


實在愜意,緩慢到了極點。


再怎麼的虛度時光,都是舒服的。就這樣傻傻地浪費一天吧。有何不好呢?


汲汲營營這事,留給城市內的我就好了。只要一離開那,便不再去想。


卓別林



最後,這是這趟旅途中,我最喜歡的一張。


舒服至極的畫面,百看不厭。


每當報告、考試暴增,抽不出我自己的時間。看看這張相片,總能讓我稍微放鬆一下。


然後再繼續與生活瑣碎對抗。


燈塔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